最近3D電影大行其道,其中阿凡達更是超級狂賣的3D電影大作。但3D電影是如何透過設備,騙過我們的眼睛(及大腦)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電影世界?還有您知道有些朋友因為先天視覺欠缺立體感,其實不適合欣賞3D電影?欣賞3D電影,還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,您知道嗎?
電影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早期的3D影像的產生原理有的利用所謂的偏光鏡,有的利用所謂不同顏色的差別,其原理就是:讓兩個眼睛產生的影像不完全一樣,類似、但不完全一樣;有些利用前後的視覺暫留的概念;有的是以同時傳進去讓兩個大腦產生的影像重疊,造成有前後、或上下的感覺,看東西變得好像有立體感出來。
3D電影如何騙過我們的眼睛(與大腦)?
欣賞3D電影很多人會覺得很過癮,因為眼前的影像十分活躍,有時那個影像就像從你眼前衝出來一樣,身歷其境的體驗。但我們不能說這是錯覺,而是我們人類大腦先天就會將不同影像融合,不管是透過偏光、透過色彩(早期的紅與藍)等,讓我們在看兩個不同層次的影像訊號時,進入大腦轉換後,產生立體的效果。
目前我們在電影院裡看到的都仍屬於銀幕放映投射的一種,此些影像透過3D眼鏡轉換,再轉到眼睛與大腦,但由於銀幕本身的材質,會吸收掉某些色彩,在影像從銀幕,再轉至眼睛後,已經被銀幕吸收掉部份的顏色,無法再轉換呈相。
所以,我們可以想見未來3D影像一定會往更極致完美的方向發展:比如說可以讓七種顏色色層完全分開,同樣透過3D眼鏡欣賞,但我們可以看到的色層會更為精緻細膩;或者是未來的放映設備不再是投映的應用,而是細緻的色層直接從後面的放映設備播放出來,也就是讓色彩與光影表現可以由遠而近、由左而右,以全角度的方式,讓我們的大腦接受訊息感覺就像在看實體世界的情況一樣,那麼到時我們甚至可以不再戴上3D眼鏡,也可以清楚地看到3D影像呈相的世界。
先天缺乏立體不足的病患
在現實生活裡,人類自身就是一個3D的recipient,我們不用戴上3D眼鏡,自然就可以看到立體世界的展現。但某些基因缺陷先天立體辨識不足的人,這樣的人就算讓他戴上3D眼鏡,他也無能力欣賞3D電影。
在臨床上,我們檢測學童立體視覺辨識能力的方法會讓小朋友戴著3D眼鏡,然後使其翻看紙本上有翅膀的蒼蠅圖案,透過3D眼鏡看紙本上蒼蠅,有立體感的小朋友,會看到飄浮在空中的蒼蠅翅膀,手會試圖在半空中探尋捏抓蒼蠅的翅膀;但先天缺乏立體感的小朋友,則是會將手放在紙本上,一味地碰觸紙本想捕蠅,只因為他無法辨識立體圖像,看到的就是原本在紙本上的平面影像。
這和先天色盲的人一樣,問他什麼顏色,他其實幾乎分辨不出來。
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,有個醫師的父親是色盲,他一直到年長才知道父親有色盲的問題,一天他想起問父親說:「為什麼小時候我們家養小黃、小黑、小白狗你都看得出來?」老父親說:「那是因為我聽你叫他小黑,我就叫小黑;你叫他小黃,我就叫他小黃。但對我來說都是咱們家養的狗都是小灰,即使我知道你給他不一樣的名字,可在我看來都是一樣。」這就是色盲,他無法分辨顏色的差異性。
不管是讓色盲的去看彩色電影、或讓沒有立體辨識感的人看3D電影,都會有類似「看不出來有何不同?」的問題。
截至目前為止,眼科醫學的發展尚無法有效治療此些先天視覺有缺陷的人,像立體辨識感差、立體感不足的小朋友,步行臺階一定很容易絆倒。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有類似的狀況,剛開始會以為小朋友的腳長不好、或以為小朋友個性粗線條,但可能要到很久以後才會發現,其實是小朋友視覺立體辨識感出了問題。(想知道小朋友是否有這樣的問題,可以尋求專業眼科醫學協助,並透過工具檢定和判別)
3D電影的會產生副作用?
3D電影大興其盛,現在看3D電影已經蔚為流行,但也開始聽到很多人看3D電影後產生某些副作用,比如說因為3D電影的聲光影像變化很快,在大腦尚未能完全反應與調適的情況下,有的人會覺得頭昏不舒服。
此外,近來還有幾個特殊的個案,說是「看了3D電影引發青光眼發作」,而新聞媒體也將此個案加以報導。但就我身為專業眼科醫科醫師的判定,認為這種因果關係的說法實為牽強,因為我們知道眼睛的病變需要一個時間的變化,也就是說基本上這位朋友(最有可能是老人家)已經有白內障的問題,水晶體已經變大了,那當這位朋友去看電影院看3D電影,在暗室裡眼睛的瞳孔放大、適應後瞳孔會再縮一點回來,但縮回來的過程,如果剛好眼睛的水晶體有白內障的問題,所以在視覺轉換的過程裡,瞳孔縮回來時被水晶體卡住了,這就好比颱風暴雨日,猛然塞住水溝蓋,外頭當然要淹大水。
當眼睛的瞳孔被脹大的水晶體卡住,排放水出了問題。就是瞳孔放大後縮回縮得很慢,也縮不太回來,眼壓於是慢慢增高,繼而引發青光眼症狀。病人頭痛、嚴重時想吐,甚至很嚴重當場吐出來,頭痛到不行,視力變模糊,這就是所謂瞳孔阻斷型的青光眼。或是在暗室,瞳孔放開後,縮不回來,房水排放管被塞住,眼壓於是增高,繼而引發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。
(歡迎再收看本部落格《視力無形的殺手-青光眼》一文)
具體的說,以上的這些問題,都是個案本身眼睛本來就已經有了問題,當此個案處於光線暗明差大、忽暗忽明、影像變化急驟的環境裡,瞳孔時而縮小、時而放大,就算不是看3D電影,看一般的電影、或是窩在家裡看電腦、看電視,都有可能會因此導引嚴重的問題發生。
所以媒體說「看了3D電影引發青光眼發作」這樣的直接因果的論述是不正確的。畢竟這不是3D電影的問題,是個案眼睛原本結構的問題,而在看電影的過程裡,「誘發」個案眼睛問題的發生,所以這實在是3D電影的非戰之罪呀!
如何健康欣賞3D電影
為此,我建議大家在看3D電影前,其實也許可以先去眼科醫生那裡檢查一下,確定整個眼睛的結構是不是有可能在瞳孔極度被放大的時候,或「暗室效應」出來的時候,會發生青光眼,如果有這種危險性,可能看3D電影的時候就要小心發作。
至於有些人說是否看電影前先點縮瞳劑,讓瞳孔不要明顯的放大,這當然也是一個方式。但是有些人對縮瞳劑的吸收容易過頭,瞳孔會縮得過小,看東西會很暗,電影院本來就暗暗的,這樣走起路來也會摔倒。要不然就要家人牽著走,坐定了以後,就比較沒問題。總之,眼睛的機能發展就是一個物理現象,一個生理現象。不管是否為看3D電影,大家都應養成定期眼睛健康檢查,畢竟,有雙健康的眼睛,我們可以看到的世界會更為寬廣。
立體感不足與弱視不一樣
所謂的弱視的觀念是戴了眼鏡矯正視力,但視力敏銳度(Visual acuity)仍不到0.7,我們就叫弱視。 但很多立體辨識力不夠、立體感不足的人,其實視力仍可能可以看到1.0,只是其在成長發育的過程裡,立體感發育不全,看物品沒有層次感。一般說來這樣的人除了開車很危險外,但其它對生活的影響並不大,因為立體感不足的人仍可以看見目標,只是較無法敏銳判斷遠近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