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以往至今,幾乎沒有任何手術準確度、成功率有這麼高,所以我稱它為魔法師。
最早的IDEA
目前最盛行的近視矯正是LASIK或者PRK。早先是由一位南美洲的醫師Dr. Barraquer創出的方式,他想,如果把眼鏡放在眼睛裡面,是不是就不用在臉上戴眼鏡了?
於是他把角膜中質層拉一塊出來去冷凍變硬,之後拿去切割,把角膜磨薄、磨成一定的度數,就像我們戴的近視眼鏡一樣,再放回原來角膜的中間,再將上面的角膜瓣蓋上縫合。果然,這樣可以達到部分矯正的效果,但是很麻煩:病人要在醫院等,經過冷凍的程序,再到特別的工廠做切割,完了以後又回來放上去。
這是最早近視雷射的IDEA,做了幾個,效果也出來了,但是步驟太複雜。
後來研究出ALK,是在眼睛切兩刀,把不要的一部分切掉, ALK是把角膜掀起來,角膜的中質層或者基質切除掉一塊,再把角膜蓋回去。ALK的好處就是不需要磨角膜,它是用計算的方式,缺點是切割角膜的鋼刀不夠鋒利,切出來的角膜會不夠平整,有時候還是會有誤差。
準分子雷射
這段時間有很多不同的行家,投入人力、物力、跟財力做研發。後來發展出準分子雷射。比起過去的方式,準確度提升非常高。
準分子雷射最早用於工業上的研磨及金屬材料的切割處理,應用到人體是從工業轉到醫學,它準確度非常的高,而且熱度比較不會往下滲透,所以做完以後下面的組織沒有被準分子照射到,不會有很明顯的組織壞死。
PRK
之後衍伸出PRK,PRK是把角膜的表皮先挖掉,再照射準分子,照射完表皮會再長回來,它是類似碗狀,旁邊切割少中間呈凹狀。近視眼鏡是一個凹透鏡,就好像把凹透鏡放在角膜上面,所以屈光就改善了。
LASIK
後來發現會產生結疤的現象,又發展出LASIK,第一道的切割跟ALK一樣,是快速鋼刀切法,切過去以後打開角膜板,再用準分子雷射,用電腦的設定抓出中質層需要去除量,之後再把角膜蓋回,準確度比原來的ALK高很多。
LASEK
LASIK切完以後角膜厚度會減少,但易造成角膜不當的突出,形成術後圓錐角膜的問題,產生視力不準、角膜更脆弱,或者度數不斷增加。所以有人又把PRK再找回來,用PRK做高度數,用較強或特別的藥,讓結疤不明顯。有人腦筋動得快一點,綜合PRK跟LASIK的優點,發展出LASEK。
我在美國的指導老師,他們那一組員把表皮結合特別的器具,我記得1999年有一次去找他,他拿新設計好的器械給我看,當時市面上買不到,他用PRK的方式加點酒精進去,不會滲透到很旁邊,再把旁邊的角層輕輕推起來,做準分子雷射,做完把表皮蓋回去。這跟LASIK不同點在於─LASIK不是做角膜的表皮板,它是做角膜一部份的中質層,LASEK大概只做50表皮厚度,所以厚度可以保留多一點給中質層,這樣LASEK可做一千、一千二或者更高,美國FDA核准是一千兩百度,一千兩百度在美國很少醫師會願意嘗試。
小光斑、微光斑
隨著技術不斷發展,更新的我們現在常常聽到小光斑、微光斑。早期是大光斑,一個光線下來約有六個毫米大,直接照射眼睛,圓柱光柱投射在角膜表面,然後把組織汽化掉。慢慢發現久了以後,中間一部份容易積水,後來又改良,以左右掃描方式,從左到右,從右到左,掃完六個毫米。這也是大光斑的方式。
有人就繼續改善,既然能做那麼大,為什麼不做更小呢?所以就有小光斑出來,小光斑最初是兩個毫米,後來越研發越小,到零點八、零點六左右,最小不到零點五。小光斑或者更小的微光斑的好處是:我每次用亂點式的方式,每一個地方打出來的能量是一模一樣的。它跟大光斑做的切向差不多,但小光斑的好處是每次打在不同點,能減少水分不當的累積。
衍伸另外一個問題:如果度數太深,小光斑打的範圍比較小,時間拉得比較長,打的過程之中會脫水,原來要矯正的度數可能會過頭,這部份正在不斷的改進中。不同廠商生產的機器也不完全一樣,大家都希望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式來做。
波前技術和虹膜定位
後來又有廠商生產更新的準分子雷射,加上波前技術和虹膜定位,用特別的方式量角膜,考慮整個眼睛的屈光做綜合的判斷。從以往至今,幾乎沒有任何手術準確度、成功率有這麼高,所以我稱它為魔法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