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02年的一項眼科醫學調查指出,在134個眼科疑似案例當中,有37個案例是上鞏膜炎,97個案例是鞏膜炎。而以嚴重度來說,鞏膜炎通常要比上鞏膜炎嚴重許多。這些數據是以統計學的方法來呈現,所以都有統計學上的意義。
眼睛的結構中所看到的黑眼球就是角膜,角膜周圍就是白眼球,這時所看到的白就是由後方鞏膜所透出來的,而白眼球上方有一層結膜,結膜上佈滿許多的血管。
那麼何處為上鞏膜呢?以鞏膜結構組織來分,大約在淺層三分之一的地方是上鞏膜,這是因為發炎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才有此區別。
鞏膜炎不一定會疼痛
鞏膜炎、上鞏膜炎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部分的關係,常見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僵直性脊椎炎或女性所常罹患的紅斑性狼瘡等。
一般來說,鞏膜炎不一定會疼痛,但是會發紅,與普通眼結膜產生的紅不同,這是以塊狀(紅斑塊)呈現,它組織的發炎較深層,這可在細隙燈底下做部分的區分。另外是對於病患病史的瞭解,如有類風濕性關節炎、虹彩炎(亦屬於自體免疫疾病)…等症狀,患者會得到這種疾病就不足為奇了。反之,若是健康的人得到這種疾病,可能就要考慮是否為外物所引起了。
罹患上鞏膜炎時較不疼痛,而鞏膜炎血管會較深沉,比較容易有疼痛的感覺。若以部位來區分,病變位於眼球前方、看得見的部位為前鞏膜炎;而病變位於眼球後方、看不見的部位為後鞏膜炎,兩者都有結節狀、瀰漫型或侷限型的情況,也有些醫師會把它分成有無壞死的情形,這點就與病情的嚴重性有關係了。
不管是罹患鞏膜炎或上鞏膜炎,倘若不積極醫治,最後白眼球的細胞會逐漸被發炎的細胞溶解掉,所以,常會看到白眼球與黑眼球中間有塊比較透明的部分,呈現黑色,這不是第二個黑眼球,而是之前動過眼翳的手術所留下來的。曾有過鞏膜炎或壞死,這種情況會造成白眼球比較薄,因為白眼球被消化掉了才看見脈絡膜(白眼球的下方為脈絡膜,本身呈黑色的結構),它不只會造成外觀上的不好看,也會引起疼痛感。
透過點藥與吃藥治療鞏膜炎
一般來說,不管是壞死性的鞏膜炎或後方性的鞏膜炎,發炎性都屬於嚴重等級,需要積極的治療。
治療方面,一般是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;在早期的階段會分成三種:眼睛點用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,再則加上口服性的藥物,最後為藥效最強的抗免疫的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,希望將發炎壓制到最低,以保持眼睛結構的完整。
若是使用口服性藥物作為治療,患者每天早上起來一定要注意自己排泄物的顏色,如果輕微腹瀉或有頭暈現象,排出的排泄物又是黑色,就有可能是藥物引起的上消化道的出血。通常胃或十二指腸出血糞便會是黑色,食道方面則多半以吐出的方式較易被發現。此時要特別注意,必須趕緊密切與腸胃科醫師商討以便進行治療。
根據眼科醫師的研究,有60﹪的後鞏膜炎患者,多以口服性的藥物抑制其疾病,所以以上的情況說明是不能掉以輕心的。
而有部分鞏膜炎的患者,其血液裡頭會含有HLA-B27抗原,這可以抽血檢查得知是否基因中含有HLA-B27,倘若呈現陽性的話,罹患鞏膜炎的機率也就相對提高了。